罗沛霖传●一

罗沛霖传●一

👤 作者: 718艺术
📅 发布时间: 2025/9/9
🏷️ 栏目: 人物

罗沛霖传

Luo Peilin’s Biography

  1. 罗沛霖的情操与个性

介绍和纪念罗沛霖,是因为他平生所融入的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精英群体,和他们所经历的大革命时代特征。因本生平展是在上海交大,将重点介绍罗沛霖的青年时代,学习和学术经历。

罗沛霖的人生准则:“知无涯,行有责”(求知和律己)

罗沛霖人生和事业的矛盾和统一:抱负和追随:不可挫败的才华和热情,但承诺个人服从集体和领导 (I was lost, but now being found.)。心理:独立不羁,却宁愿无名(independent and boundary-less, but rather remain anonymous)。

罗沛霖性格: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的中国知识分子典型, 思考,治学,律己,重交往和实践,生活在社会中。

罗沛霖事业和生活情趣:每一个人生时段都是精英的交集点。是名副其实的专家,其实还是人生经历丰富的“杂家” 。

罗沛霖一生保持着后被誉为“真君子”的情操。一个重要的体现在于他视为最高的党性境界。在才智的发挥或埋没之间、在升迁的发达或限制之间,在生活的优越或清贫之间,他表现了充沛的个人毅力和理智,去把握任何的选择,始终如一地取舍于一个年轻时就执着追求的共产主义理想。

罗沛霖博学广识,精通音乐、书法、诗词、昆曲、写作和业余无线电制作。他的父亲罗朝汉是中国早期通讯业奠基人(年轻时是电报生,后成为北京电报局局长,是中国第一座电讯学堂的创始人之一),同时是著名书画金石收藏家和画家。罗沛霖的母亲是民间画家和诗人孙梦仙。罗沛霖的夫人杨敏如(安徽泗州杨家第五代)从中学教师(重庆南开英语和国文)到大学教授(北师大中国和西方文学),是中国教龄最长的学人。贤伉俪80年相识、70年铂金婚,一女两儿都是功在电子工程。

2. 家世

罗沛霖祖上,在七代之前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移民到天津。祖父罗恩印,在一个王姓绅士家作账房先生。

罗沛霖的伯父罗宗汉,在天津市东郊置有地产,在北京西郊坨里办了煤矿,四个合伙人,开了京、津四合顺煤铺,自产自销。八国联军攻陷天津的时,四合顺的一处存煤起火,被烧了一个多月才尽,可见其规模。在天津的煤铺生意持续到1940年代。

罗沛霖的父亲罗朝汉,自幼受哥哥的指点和照顾。私塾成材,却能自学。是中国早期的电报生出身。自己常夸耀会收发电报、懂摩尔斯电码。在1914年携全家迁北京升任北京电话局的局长。他还与国民革命的名人孙洪伊(时人有说:“大孙”孙洪伊、“小孙”孙中山)在天津合办了中国最早的天津电报学堂(1904-1934)。

3. 启蒙

罗沛霖在1913年除夕前一天凌晨(寅时)生于天津,以此取乳名“迎岁”。

婴儿时就随父母和四个同母的姐姐搬到了北京。

罗沛霖在1919年入师大附小。师大附小的优秀师风对他的一生起了积极作用。 那时对罗沛霖最重要的是于士俭老师,跟他学国文与算数好几年。后来在上海交大结识的钱学森,也是一个敬重于老师的好学生。罗沛霖回忆于老师对他一生的影响,在于 “真知灼见”。有一生引导他“追求知识,追求真知,追求真理”的词语。

1954年,罗沛霖携自己的家室从天津再度迁到北京,这次轮到他送自己的儿子罗昕上师大附小,还是同一个于老师!

罗沛霖的太老师蒋兰畲是晚清名儒,是罗沛霖母亲孙云和舅父孙洪伊幼时的老师。乃是随冯子材抗法的一位爱国志士。

记得有一夜暴风雨后,罗沛霖做了一首七绝,得到他的肯定,还给加了一个尾句“旱魃彻夜逐雷公”,成了一首很有气魄的七古。后来,罗沛霖的原句都不记得了。1980年代一个大风雷雨夜后,他想起了这个老师的缀句,就又写了一首:

七古  旱魃    一九八六年

怒龙御宇驱横风  电灼黝云山石崩

擂破天河注若绳  芭蕉撕裂花零红

拂晓朝霞重映日  旱魃彻夜逐雷公

是对老人的一个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