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沛霖传
Luo Peilin’s Biography
10. 归国建设
罗沛霖不光读成了加州理工学院的名校博士,还践言于“初心”,贡献成就了新中国建设的第一批工业项目。始于1951年他多次旅居东德共18个月,只身异国,完成了国营华北无线电器材联合厂(第718工厂)的调研、选厂、引进和设计。1953年带百名东德工程师团队回国建厂,任总工程师和第一副厂长。1957年,工厂建成开工,为当时世界最大的电子元器件综合企业。
718厂的工业资产在2005年变卖和摧毁,被“开发”成了商业房地产。其六个分厂之一的建筑群被残存下来,成了后来世界文明的北京旅游景点“798国际艺术区”。
1951-1953 年,沛霖去民主德国两次,先后差旅共18个月。罗沛霖博士在设计和建厂718(国营华北无线电联合厂)1时负总技术责任,这段经历对他一生的成功事业尤其重要,是辉煌和得意的一页。


他在22个月内从美国名校加州理工学院修成了博士,在回国安排工作时受到延安时军委三局老领导王诤的器重,在718工厂的东德设计和中国建设中受到国内外技术团队的肯定,所成就的工厂是当时世界最大规模和最先进的电子产业集群。这也是他贡献和发挥个人知识、才智、性格和理念的一次大实践。在当年718工厂这个国际熔炉中,罗沛霖所带领的同事和许多青年中外成员,都曾发挥出了各自人生的最大热能、做出最大贡献
“718联合厰”是民主德国与中国合作的巨型建设和经营项目。引进和转让了先进的专利发明和专有工艺技术。以贸易互换交付(设备、技术和款项)。产品涵盖14大类的通用电子基础元件产品,80余品种(汇合了东德二十馀专业厂家产品),产品、工艺均属当时世界上乘水准,在社会主义阵营中属最佳产能,在世界上属最大规模,其高度综合性产业链在当时世上绝无仅有。联合厰原始规划共有三个生产分厰和一个研究所,设备大修与精密工模具製造分厰以及专用的鉄道支线。718联合厂的动力分厰同时输出给北京电子管厂(与苏联合作的姐妹厂)和周边的大山子生活社区(即现代的“东郊电子城”)。地址:朝阳区酒仙桥路四号。厂区:490,000平方米;原设计和当时建筑面积l30,000馀平方米;建设耗资合人民币1.5亿元;职工最多时约万人。
分厂:原联合厂代号为718,后来各分厂分别命名为 718,797, 798,706,707,751(分厂编号并没有直接的国防意图:通常第1位数字为电子,第2位为行业归类,如:电路、元件、机械、动力)。
1954年罗沛霖阖家迁京。他被当选为第一、二两届的北京市人民代表(以后逐次为全国人民代表和全国政协代表)。钱学森回国。1955年小儿诞生,取名晋。
进入40岁,罗沛霖卸任718总工程师和第一副厂长,兼任其中的第11研究所所长。然后被调往第二机械工业部。从此离开了他所喜爱的基层第一线。
2009年,策划人赵光云和责任编辑李庆星出版了介绍当年718厂创业的《开拓者》一书。国营718工厂第一任厂长李瑞题词:“国家电子元件工业是这样开始的!” 第一任总工程师罗沛霖题词:“筚路蓝缕,开山闢径。”

国营华北无线电联合厂是沛霖亲手设计并领导组建的一个中国国家重点项目(1951-1953年)。
在建厂高潮期,一百多名东德外专参加了项目。多达22个境外厂商供应此项目的工艺和设备;于此同时,供应链因苏联红军对东德工业出产的巨大消耗而延迟。设备直接通过贯西伯利亚大铁路运输到北京,并为718厂专门延建了15公里的“北京站-东郊站”路段。加州理工学院出身的罗沛霖博士,前建设准备团队负责人(1951-1953),是718联合厂建设期的总工程师。罗博士现在退休于北京,他当初的同事记得他是一个尽职完美的追求者。他针对当时环境下的 重重阻力作出了个人负责的决策,被认为是这个项目最终成功的重要因素。
-《维基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