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8的人才培养制度及设备创新

718的人才培养制度及设备创新

👤 作者: 718艺术
📅 发布时间: 2025/9/10
🏷️ 栏目: 研究

718的人才培养制度及设备创新

The Systematic Talent Training & Equipment development in 718 Factory

1: 718厂系统化的人才培养制度

718厂在建设之初,非常系统地进行了高级、中级、基础级的人才培训安排。

  • 第一类,高级技术和管理人员,如厂长、总工程师、总工艺师、总机械师,以及各个分厂的主管人员。
  • 第二类,中级技术人员,如车间技术主任、工段长和各类企业管理人员。
  • 第三类,基层技术工人,生产组长等。

上述人才获得/培训方式

  • 从老厂抽调总设计师、总工艺师、总机械师、管理干部,老工人等。
  • 技术与管理培训

    高级人员:选拔专业人员到德国各厂实习(一共去了两批)

    基层技术工人:来源于老厂支援、招收中学生进行培训和通过各类训练班培训。

  • 培养外语人才

    德文班:张家口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通信学院成立外语系,开办俄文班和德文班

    北京德文班:机织卫德文班、德文甲班、德文乙班、德文丙班、新德文甲班。

  • 系统地德国实习/培训中高级技术人员与技术管理干部

    李瑞带两批学员去德国培训,共72人。

    李瑞在德国蔡司公司(耶拿市)的光学仪器厂学习管理,同时还参观了许多和718相关的工厂。其余人员(技术员和工人)在德国公司/工厂参加技术员和工段长等技术职务培训。这些人回国后,在718担任联合厂厂长(李瑞)、各分厂的车间主任、技术主任、工段长,一部分人在1964年分厂独立后担任总工程师、副总工程师和该领域的专家,成为领军任人物。

  • 基层工人培训

   招收初中生,送往国内同类行业工厂培训。如大连陶瓷厂培训班(72名学员)

   成立技工训练班。如1955年北京牛街劳动局开设了第一个718厂的技工训练班。

   办工业学校:如华北无线电联合厂工业学校,酒仙桥(业余)工学院

   从中专学校、技工学校招聘专业人才和技术工人。

2:718厂的引进-消化-吸收-创新

案例1:材料的国产化创新

一分厂,在仿制德国Rohdle & Schwarz的误差分选仪,有由方天骥和沈执良负责。将其中的差动变压器所用的昂贵材料铂钼合金磁性材料,用铁氧体E型磁性材料替代。完成了产品的材料替换开发。

案例2:电表的试制生产与创新发展

  • 1956年,一分厂开始试制德式06结构动圈式开关板电表,该仪表有卡尔-马克思仪表厂生产。在德国专家的指导下,经过2年的试制,工人培训,磨合工艺,中国材料替代,中国工人自己制造出合格的零件,做出组件,装配出整机。在1957年完成试制。
  • 由于国内电台等通讯导航设备都是苏联援助的,德国标准的电表和苏联标准相差很大,在尺寸上无法安装,也不能互换。德国产品的环境试验要求低,冲击、震动、高低温、潮湿度等方面都不能满足苏联标准的要求。后来,根据苏联的电表图纸和样品,开始了仿制苏联电表。经过修改图纸,到1959年,电表试验合格,环境试验、冲击、震动、高低温、潮湿度过关,投入生产。
  • 中式统一结构动圈式开关板电表开发设计

1960年左右,仿制的苏式结构动圈式开关板电表已经投产,解决了重点工程急需问题。但是苏式电表,结构复杂繁琐,各种型号电表零件不统一,工装模具很多,装配工艺要求较高。德式电表、苏式电表,各式结构自成体系,零部件种类多,生产装配管理杂乱。同时,这些电表还不能完全满足使用环境要求。

经过研究决定,研制开发中式统一结构动圈式开关板电表。要求尽可能利用现有已生产零部件,减少新工装,降低成本;吸收苏式和德式电表的优点,简化结构和工艺,提高机械性能和环境试验要求,特别是冲击、震动高低温湿度要求。

该新产品与当时德国、苏联、美国、日本的同类型产品比较,,在结构设计、装配工艺、技术性能等方面处于领先地位,成为一分厂电表产品的主要品种。是我国引进、仿制、创新的经典案例。

案例3:天安门特大型声柱设计

国庆十周年,长安街、天安门的特大型米黄色声柱,高2.455m、内装6个12”低音扬声器和2个高音扬声器的声柱,安装在天安门城楼前、劳动人民文化宫至南池子、中山公园至南长街,共40条。根据中央美术学院的声柱外观设计方案,进行声柱的机械结构设计和加工、低音扬声器设计制造、音频变压器的设计制造、高通滤波器设计制造、声柱总装配调试。

案例4:德国标准改成苏联标准,在改标中消化、创新

718厂建成投产后,遇到一个严重问题:按照德国标准生产出的元件,不符合按照苏联标准生产的整机要求,由于国内电台等通讯导航设备都是苏联援助的,因此必须把产品(元件)由德国标准改成苏联标准。由于德国标准(使用环境-10度到+40度,湿度80%)比苏联标准(使用环境温度-40度到+70度)低,因此“改标”本质上是提高标准过程,是产品更新换代过程,引进-消化-创新的过程。718厂的技术人员和工人要用德国生产设备制造出要求更严格的苏标产品过程中,创造出许多新产品、新材料。